70年前,他们这样酿造葡萄酒
70年前,他们这样酿造葡萄酒 时间:2025-04-05 11:45:52
初次分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增加民众的财产性收入,包括来自土地财产、金融资产的收入。
如果把所有的成本和创造的利润进行一下对冲的话,未必效果这样骄人。今年上半年,M2增长18.5%,已经接近17%的控制目标。
第五,如果要以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就要分好蛋糕,重点在于机制上的变化。所以他们成立了一个小贷公司,专门发放小企业的贷款,最高限额是50万元。二是要保护私有产权,给人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机会,要鼓励实业投资而不只是去炒股。因为中国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不是一年、半年就可以纠正的这虽然带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但住房等民生问题日趋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只要有了土地,住宅就可以象其它普通商品一样,源源不断地再生产出来。不象我国单位政策房仅仅是一部分人的特殊权利和福利,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仅面向户籍人口。而滇公路近1000亿元贷款总额,比几家大行各自的不良贷款余额都多。
政府在扮演第三方角色调节政府公司平衡的同时,也应该将关注点转移到老百姓身上,毕竟修路致富此等基础设施建设乃为以人为本的利民工程。据国家审计署2010年度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在这笔巨额债务中,究竟暗藏了多少风险,目前尚无权威数据。云南省公路建设形成的如此巨大的债务风险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关系必不可少,而 十一五期间,云南公路总里程已达20.67万公里,位居全国第三,超过其十一五计划的一半。
公路多了,修路致富富起来的人却不是目标群体——普通老百姓,这让网友纷纷炮轰云南政府处理此事的态度。对此,国家显然已经意识到,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专题审计就是例证。
政府公司因利益失衡作为云南省政府独资企业,滇公路于2006年5月28日成立,注册资本50亿元。然而,老百姓则觉得这种做法只会将压力转给到他们身上。滇公路总经理姜志刚在2010年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议上坦承,公司资金周转将可能断裂,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进而可能对银行造成坏账损失,形成金融风险。在中国,银行全部资产由国家出资,属于国家所有),面对各自利益问题争执不下,而在处理此事件中不难看出,政府无论是让两家政府公司出力出钱,还是解决付息不还本公函事件,都只是扮演第三方角色进行调节。
还有网友称,地方融资平台的背后担保实际是政府,而且这不是云南一个省的现象,全国哪个地方没有把今后二十年的钱都用完了?如果融资平台真全面崩溃,这个巨大的窟窿不管是银行还是地方政府承担,最终都会转嫁给老百姓。一方面,滇公路向债券银行发出只付息不还本公函,一是说明公司贷款已到了还本期,二是说明公司并非赖账,而是无偿债能力。有网友称,平台是政府替公司买单,最后还不是全体纳税人买单,牺牲的是整体的社会福利,最终吃亏的就是穷人,而有些人早就从这些大工程中大赚特赚。而截至2010年上半年,该公司资产总额为1314亿元,负债101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了77.24%。
滇公路(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向银行发出付息不还本公函后,一时间这两大政府公司(滇公路为云南省政府独资企业。面对两大政府公司利益失衡情况,经过连日磋商和谈判,云南省政府要求滇公路撤回上述公函,并做出增资、垫款、补贴等承诺,以帮助该公司暂渡难关,但风险并未消除。
一位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公司的高管也称,对云南省这个高山峻岭的边疆省份,即使延期50年,要还清云南省高速公路的建设本息也非常艰难。下一步需要采取的措施是,应该组织力量,对政府债务一笔一笔进行清理,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以避免引发中国式的金融风暴,进而伤害中国乃至全球经济。
对于滇公路还本付息能力的质疑,同时也佐证了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然而滇公路发布的只付息不还本的公函却让银行低风险的美梦在一瞬间瓦解。更有银行人士质疑:根据该公司(滇公路)规划,到十二五末期,也仅能实现利润(含绩效兑现总额)10亿元,实现沿线经营收入3.7亿元以上,何来还本付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对滇公路不还本公函,债权银行都担心此类事件或将引发各地政府融资平台的连锁反应,所以对此事的处理如履薄冰、不敢深谈,但消息已渐渐在市场上蔓延开来其运作机理其实在海外已经非常成熟,完全可以参照美国市政债券模式,即所募集资金用于比如高速公路、污水处理厂等营利性公共产品投资,再以这些项目的日后获利偿还债务。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市政债券会根据不同的品种,在利率水平、融资期限、还款方式、免税优惠等方面设计差异化条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期以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思维模式下,各地方热衷于上马大型铁公基项目,大幅举债成为破解资金瓶颈的主要渠道。
去年以来,包括银监会在内的多个部门多次强调要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但却鲜有突破。除非法律或中央政府特许,地方政府也不允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而北京也将在7月份迎来一波小高潮,计划将CBD第二批共计9宗地块招标出让,总规划建筑面积达109万平方米。在开放法理内融资渠道的同时,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需要建立严格审核机制,彻底封杀法规之外的违规债务行为。
审计署近日披露,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这一债务总额占2010年GDP的1/4,超过当年全国财政收入。审计署历经3月有余的努力,终于勾勒出了地方债务的大体框架,给后续监管提供了基础。
巨额地方债务的存在,表明外部负债对于各级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而言已然是不可或缺。当下许多地方债务都是以企业债的形式出现,也就是由政府背景的地方投资公司为借贷主体进行债务融资。未来两年,地方政府将迎来还债的高峰,而其中有2.5万亿债务打算卖地偿还。所谓是堵不如疏,我们认为应该对我国《预算法》相关规定及时做出修订,全面开放法律框架内的地方政府融资权,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以投资项目为目的的市政债券。
但面对总额高达10万亿的负债规模,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但只要地方债券设计符合市场基本逻辑,根本不用担心市场发展规模的问题。
就此而言,国内地方债的品种创新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方债务融资是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保障,而地方财政高度依赖土地出让金与房产税费收入,这给楼市调控带来现实阻碍。
进入专题: 地方债 。需要提及的是,地方财政对外部融资具有切实的需求。
地方债务负担沉重,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巨大隐患,甚至被认为是导致房地产调控无法继续深入的重要症结。在现有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的矛盾已经非常明显。其实,早在2009年5月,作为地方债试点的河北债券已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这一现实语境下,与其让地方债务以隐形的方式肆意蔓延,不如改革既有法理制度,通过建立地方债合理融资体系,来推动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
地方债的设计未体现出债券本身的市场差别,难以体现出收益与风险相对等的基本关系,难免是被市场所排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终于有了明确定论。
即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地方政府负债运作也在所难免,准许地方政府发债融资几乎是财政分权体制下的惯例。总之,地方债务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与调控政策的地雷,破雷的方法并非简单爆破,而是要让地雷可管可控可用。
直白地说,如果楼市调控抑制了市场拍地热情,那么地方财政极有可能会濒临破产,其实质就是由中央政府、即广大纳税人买单。这已经表明了地方政府的债券融资权得到了制度承认,这对于缓解地方财政缺口问题,优化地方财政收支结构是一个积极的进步和尝试。